第(3/3)页 姚广孝在一边琢磨着,眉头紧锁。 “有什么不对?蒙古人没了王保保,害怕我大明天君不是应该的吗?” 陈珂虽然情报工作不错,但对军事的理解实在太过浅薄。 姚广孝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却没有说话了。 虽然蒙古人不战而逃,对于大明而言依然是一场胜利,只要没有抓住元帝,大明和前朝的战争就不算完。 而且姚广孝总感觉,蒙古人跑了这件事,实在太过诡异。 “对了,胡惟庸来顺天府了……” 陈珂给姚广孝提个醒: “这家伙从今日起,一年里都会在顺天,他负责引导百官,将顺天的各个衙门都接收过来! 这老小子阴得很,你记得去信提醒一下你师父,让他没事别来应天! 虽然大概率上,胡惟庸也不敢做什么? 但为难人,他还是能做到的!” 一个宰相,提前一年为请迁都做前边的准备,等于这一年时间,胡惟庸就是这座城市最高的官员。 陈珂是锦衣卫,也是商人。 一个对张异,连带着队张异身边人都带着恶意的人,且没有皇帝制约的人,出现在这座城市上。 他们都要夹紧尾巴做人。 尤其是张异,如果他非要来北方的话,也尽量别在徐达在的时候在应天。 免得被人陷害。 “没事,师尊身边有锦衣卫的人看着,胡惟庸不敢…… 不过,还是多陈掌柜的提醒!” 姚广孝站起来,准备告辞。 “姚先生费心!” 陈珂亲自将姚广孝送出门,等到他消失在街角,他才自言自语: “张真人这位弟子,真是了不得的人才,不过他和真人一样,似乎对权势并无意思…… 陛下让我观察他,可我左看右看,却看不出他有什么古怪的地方!” 陈满嘟囔着: “本来就没有什么古怪的,这位姚先生过的日子,过得比一般的出家人还要辛苦!” 师徒二人议论的姚广孝,回到顺天的春秋学院之后,就马上给张异写信。 “师父,徒儿觉得有诈……” 山东,张异收到姚广孝的信,已经是好几日之后。 他整个人脏兮兮的,显然又是亲自下矿去了。 从周通手里接过姚广孝的信,张异看了周通一眼。 关系好归关系好,他知道自己和姚广孝的来信,大功率是要被皇帝偷窥的。 所以他和姚广孝有默契,不该聊的东西不要聊。 不过打开信件,张异还是被姚广孝的猜测吓了一跳。 “蒙古人跑了……?” 身为穿越者,张异自己都不敢相信结果会是如此? 漠北之上的环境,比起靠近华夏周围还要恶劣。 且那边,也不是大元这支蒙人的地盘。 任何游牧民族,都有自己的牧场。 他们的北迁,本身也会带来战争。 既然对方迁徙已然充满代价,为什么他们没有勇气留下来跟大明对战一场? 所谓因为王保保投降,所以北元失去士气。 这种鬼话放在别人那里也许能信,但张异一个字都不信。 北元从洪武八年,王保保病死,一直跟大明纠缠到洪武二十一年,才真正告一段落。 这段时间,他们和大明的战争,也是有来有往。 这样的尚武民族,怎么可能会在明军手中吃大亏,就直接远遁北方? 张异放下信件,百思不得其解。 ‘ 他和姚广孝得出一个共同结论,有人泄露了大明北伐的消息,这点不难猜测。 可是蒙古人的行动,却让张异看不明白他们的诉求? 难道,这些人真的怕了大明,还是另有所图?’ 张异想了一下,没有直接回信给姚广孝,而是转手写了一封信,让周通通过他的渠道,送给朱元璋。 皇帝很快接到了张异的信件。 他打开一看,面色也凝重起来。 “徐达这一战,到底是胜了,还是去了个寂寞?” 老朱放下信件,对身边的太子朱标说道: “正如张异所言,蒙古人这次的行动充满诡异!” 朱标回答: “父皇,儿臣觉得也不奇怪,毕竟当年的北平一战,蒙古失了十几万的生力军! 这一战之后,漠北早就没有跟咱们大明正面对抗的力量,他们不敢面对北伐军,尤其是还是徐将军带领的北伐军, 那是一点都不奇怪。” 朱元璋点头,朱标说的也有些道理。 几年前的北平一战,是大明彻底打断漠北气运的一战。 哪怕还有威胁边境的力量,但漠北却再无南下夺取天下的实力。 这也是朱元璋会将国都迁徙到应天府的重要原因。 简单来说,此时的蒙古人,只要朱元璋不作死的话,他们就算攻破长城,也啃不动中原土地。 这里强大的生产力带来的兵源,火器,都足以让他们每攻破一座城,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也许,他们是想保留自己的一战之力! 如果再输一次,漠北就彻底没有希望了!” 朱标无意间的一句话,似乎提醒老朱。 老朱走到地图前边,盯着漠北的位置,陷入沉思。 也许朱标说的是对的,蒙古这个民族,也许在统治中原的八十多年里,已经失去了早期蒙人的血性。 可是跟大明打的这些年,他们也逐渐找回了属于他们的节奏。 这样的民族,不可能会怯战,更不会不战而逃。 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们想要保存最后的一战之力。 可是,他们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有一战之力? 老朱陷入沉思,就如张异想不通一样,他同样如此。 “但是,有人泄露了朝廷行军的计划,这件事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朱元璋的脸色,登时冷下来。 已经十年了,朝廷中的老鼠还没扫干净? “可是想要查这个人,很难! 毕竟,一个大的军事活动,知道的人太多了……” “不用查,但既然徐达找不到人,就不用去找了,漠北之上,是西伯利亚…… 他们愿意去挨冻,就挨冻去! 这次让徐达将北方扫干净就回来吧,朕总感觉,这场大战,迟早还是会下来的……” 朱元璋很快将这件事放下,而是提起张异信件上说的另外一件事。 张异在矿上忙活了好几个月。 蒸汽机组装起来了,他也确实完成了他一开始的设想。 作为大明第一台蒸汽机,成功让老朱看到了机器的实用价值。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