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能说出这几句汉语,已经是他这阵子恶补的效果。 呛! 张异突然拔出一把匕首,也不知道是他从哪里拿出来的。 他这不在剧本之内的剧情,吓得圆融魂飞魄散。 “杀了他,杀了他……” 大明百姓的情感真挚而朴素,朴素得让人心寒。 圆融吓死了,下边的剧情都不知道怎么演了。 朱樉用脚,踢了踢他的屁股…… 他一下子反应过来。 “我们……大秦……徐福后裔……一家人…… 爸爸……” 圆融突然对着朱元璋大哭起来。 当场认爹,把所有人给整不会了。 朱元璋看了张异一眼,这小子会玩。 大明对日本的战略,他们早就定下了。 就是以圆融天皇的名义,获得合法性。 而怎么获得合法性? 一来是让天皇谴责那些大名,他在日本基本等于大义的名分,有明军支持,应该能顺利拿下日本。 日本必须对朝廷称臣! 可是怎么个称臣法,基本都是大明说了算。 张异对这个件事,有十分详细的切香肠计划,反正就是慢慢过渡到朱樉称王。 可这个过程,绝对没有圆融自认是汉人后裔这一段。 大概是一开始大家都没想起来。 其实大明出征的时候,老朱也强调过,却没想到圆融当场在祭坛上喊出来。 认大明做父! 这好呀! 只要圆融这么干了,以后大明天然对日本就有了法理上的干涉的借口,这个好呀! “父皇,既然他这么说……” 朱标一直没说话,等这场祭典出现圆融这个意外的时候,朱标站出来,为他求情。 “儿臣从古书中听闻一个故事,当年始皇帝为求不死药,派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出海,这些童男童女,后来流落日本……” 朱标所言的,是一个传说。 但这个传说,却刚好印证了圆融的说辞。 日本是先秦遗民的后裔,那不就是华夏人的旁支? 圆融听朱标说,虽然他也不是很懂,不过秦,后裔之类的关键词,他是知道的。 他拼命点头,十分配合。 朱标故意用很大的声音说,远处的百姓,也能听到一些。 人最喜欢听八卦,这个故事也满足了百姓们猎奇和自豪两种心理需求。 朱标继续说: “圆融身为日本国王,却长期被下边逆臣把持朝政,君不君,臣不臣! 且这些年放任倭寇作乱的,大多数是国王手下的大名! 既然责任不在国王身上,那他罪不至死! 儿臣认为,父皇当起兵,帮助国王控制日本……” 从一开始的为百姓报仇,到如今的理所当然利用天皇做为借口,合理攻伐日本。 朱标着一番话,不但照顾到了老朱的利益,也让百官能接受。 其实所谓的理由,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 但既然能把私处遮住,大家就皆大欢喜。 老朱闻言,思索了一番,又询问圆融的意见。 圆融一声爸爸,就认了老朱这个父皇帝。 朱元璋顺其自然,将他收为义子,然后又给将孝亲王的名声落实。 天皇之名,在此刻彻底成为历史。 而皇帝当场决定,由大明军队,帮助孝亲王夺取政权。 这场喜剧,张异完成自己的戏份之后,就一直退在后边,默默地欣赏着。 他提供了一个思路,但无论是朱元璋,朱标还是朱樉,都完成得非常好。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依然会遵循一定程度的规则。 大明获得了法理上进入日本的要求,比一味灭族更好。 灭族只顺一时之气,而将当年xx共荣圈那一套用到他们自己身上,想想也是不错。 这么做其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就是一个示范。 这一套一样可以用在别的地方! 皇帝降服圆融。又是一波高潮。 而国祭的最后,就是论功行赏的时候。 朱元璋颁布圣旨,远在日本的沐英,平安和常遇春等人,自然有封赏。 而朱樉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从法理上,他成为常驻日本的亲王。 朱樉这个秦王,终于踏上了海外仙山,虽然不得长生,却也获得了其他亲王所没有的逍遥。 朱樉听封的时候,张异能看出他肩膀在颤抖。 自己一直努力的东西终于亲自实现,这种感觉让人愉悦。 而自己呢? 自己的梦想,能实现吗? 就在张异神游天外之时,他隐约听见太监喊道: “真人张异听旨……” 张异赶紧跪下,伏倒在地。 太监的声音,在他耳边环绕: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有子张异,德行兼备……” 经过一番制式的夸奖,关于国师的封赏,终于落在张异的头上。 十六岁,大明国师! 当皇帝宣布之后,同样引发不小的轰动。 历史上,并不是没有道士被封为国师,但这些道士的名声大抵都不会太好。 要么妖言惑众,要么整天投其所好,给皇帝炼什么不死药。 张异在被封为国师的时候,大家也是这么认为。 只是,他们细细品鉴。 却发现皇帝赞赏这位道士的内容,基本上和宗教无关。 他是实实在在。凭借社稷之功,坐在国师的位置上…… “国师是假,青衣宰相是真!” 和百姓们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不同,文官的方阵,大家伙都高兴不起来。 张异立下的功劳,却都刺中他们的痛处。 尤其是胡惟庸一句青衣宰相,让许多人很不舒服。 “君王不行圣学,却去捧道士的臭脚,非国家之福呀!” 一个御史忍不住,痛心疾首。 他的话算是说出了众人的心声,一种名为绝望的无力感,在周围蔓延。 胡惟庸噙着笑,这些人越是绝望,仿佛对他而言越是高兴。 高台上,皇帝给张异的最后一个封赏也落下。 赐婚,前朝公主…… 张真人和前朝公主的风流韵事,似乎也因为这场赐婚,落下帷幕。 一个道士,娶了三个老婆? 这…… 有不少官员又想说些什么? 但他们的态度,注定只是无能狂怒。 他们第一次发现,百姓的欢呼声,彻底盖过他们的怒火。 在雷动的欢呼声中,朱元璋将张异扶起来。 他眼中,还带着一丝笑意: “龙虎山失了一名天师,可却多了一个国师! 张爱卿,你说这是赚了,还是亏了?” 张异没想到朱元璋在这种严肃的场合,居然也会皮一下? 他无可奈何,道: “陛下……” 他还没说完,朱元璋意味深长拍了拍张异的肩膀: “此间事了,你回龙虎山看看吧……” 张异闻言,想起前阵子的一封信, 脸上的喜悦,变成了担忧之色。(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