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大明国祭,国师之名-《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张异认识凌说也有小十年了,虽然并不了解这位锦衣卫同知,可也知道此人绝不是什么政治情商高的人。

    “不知道,不过看起来不像……”

    “也许,是真的开窍了吧!”

    这件事不过是张异生活中的小插曲,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他现在唯一要做好的事,就是完成国祭。

    这一天,也很快到来。

    初一,

    大明的礼部和一众官员,开始忙碌起来。

    张异早早来到朝天宫,沐浴更衣。

    他看着熟悉的地方,装点起熟悉的高台。

    邓仲修就站在他身边,说:

    “师弟,说起来朝天宫举办国祭的传统,还是当初你让皇帝祭奠英烈……

    现在想想,都多少年了……”

    张异回头,当年十六岁的邓仲修,如今也留起胡须。

    二十多岁的人,却已经有了一些道骨仙风的模样。

    “是呀,都八九年过去了……”

    张异眼中也出现缅怀之色,当年就是在这座高台,老张为英烈招魂,祭奠。

    当时的老张,虽然被拿了天师位,但因为药王太上的关系,也算是意气风发之时。

    而现在,身为天师之子,他也要接过老张的棒子,为大明举行国祭。

    吉时将至。

    朝天宫里,人逐渐多了起来。

    除了礼部的官员,开始有其他官员开始到场。

    皇帝和朝廷中的高官,尚未出现。

    只是负责维持秩序的周通告诉张异,此时他们已经在前来的路上。

    张异和邓仲修,早早站在朝天宫门口等候,不多时,皇帝的车辇,缓缓行来。

    “恭迎陛下!”

    张异等人,跪下,朝着皇帝行礼。

    朱元璋带着太子朱标,从车辇上下来。

    “张爱卿,跟着朕……”

    朱元璋走过张异身边,开口道。

    张异起身,跟在朱元璋身后。

    那些官员看着他,眼神复杂。

    朱元璋无时无刻不用行动向别人证明,张异圣眷正隆。

    而且聪明人也反应过来,自从老朱公布张异的功绩之后,他们才明白过来。

    过去朱元璋对张正常的宠幸,很有可能来自于张异。

    “无从下手呀!”

    百官和皇帝有一段距离。

    汪广洋和胡惟庸自然走在官员的前列。

    胡惟庸听着汪广洋的感慨,笑道:

    “汪相,此子大势已成,可捧不可压!”

    汪广洋闻言,斜眼看他:

    “所以这就是你不反对皇帝关于封他为国师的建议?”

    胡惟庸点头,就在这场国祭之前,朱元璋给他们说过关于张异封赏的事。

    一个国公之位,和一个国师的虚名。

    老朱选择了后者。

    不过这件事,引发了许多人的反对,最为激烈的,自然是汪广洋。

    本来他以为胡惟庸会和自己站在一起,但胡惟庸却主动同意了朱元璋的做法。

    这让本来同气连枝的文官们,措手不及。

    皇帝也顺水推舟,将这件事给定下来。

    “让皇帝封他为国师,总好过陛下封他国公之位强!

    他的功劳,无论是军功,还是社稷之功,拿个国公绰绰有余,您说是吧,汪相?”

    汪广洋微微愣住,旋即一想也是如此。

    张异的功劳,实在太多了。

    无论是南北分榜、科举改革、疫苗接种,都是改变大明局势的大事。

    他没有上过一天战场,可也利用组建玄武军、大明出海、玄武大炮和发明火器的功劳,获取大量军功。

    但最大的功劳,莫过于设计拿下王保保,那场北平守卫战,彻底扭转了洪武五年第二次北伐的颓势。

    文治武功,都能封侯。

    可偏偏张异的改革,个个都和他们这些人的理念不合。

    让一个有实权的国公出现,还不如给一个虚名的国师。

    只能说朱元璋是会拿捏他们的心态的。

    如果老朱只是提张异封国师的事,他们肯定死命反对。

    可是国公和国师让他们选一个,他们自然只能捏着鼻子选择国师。

    “大明国师……”

    胡惟庸喃喃自语,一个国师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历史上也有不少道人,会获得这个殊荣。

    而且这个殊荣,一般和昏君妖道挂钩,少有正面评价。

    朱元璋很重视名分,却依然给张异这个名号,可想而知,他对张异的喜爱。

    “皇帝是个爱憎分明之人,他可以把你捧得很高,当将你摔下来的时候,也会毫不留情!

    汪相,咱们且退一步看着吧!

    烈火烹油,本相已经看到这一位的末日!”

    汪广洋心有不甘,可也只能无声点头。

    “开始了……”

    皇帝和张异已经走到高台下。

    百官就位。

    众人的目光,一起落在张异身上。

    十几岁的少年,不再是以前一袭青衣道袍的样子,而是穿上了象征真人的紫袍。

    张异神情肃穆,独自走上高台。

    高台上,早就摆法坛。

    他回忆起邓仲修教他的仪轨,像模像样,祷告上天。

    张异拿起桌子上的桃木剑,脚踏七星步,开始舞剑。

    他的武术功底,比老张好太多,舞起来的剑法,也十分吸引人。

    关于他表演的部分,顺利结束,张异朝着皇帝拜下,请他登场。

    朱元璋一步步,走上高台。

    他也开始祷告。

    末了,伴随老朱痛斥倭寇对沿海百姓的迫害,在场的气氛变得十分凝重起来。

    这场国祭,远远也有百姓观看,大家听着皇帝的祭文,忍不住抹着眼泪。

    南京城附近,有大量从沿海一带迁徙过来的百姓。

    他们对这段苦难的日子,深有体会。

    皇帝读着读着,话锋一转,大明的铁骑和战舰,为扬我国威,为百姓报仇出海!

    百姓们的情绪,又跟着朱元璋的语境,变得热血沸腾。

    一个愿意为百姓出征的皇帝和朝廷,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归属感。

    “大明!”

    “大明!”

    “大明!”

    不知道谁在人群中喊了一遍,百姓们自发呼喊着大明的口号。

    老朱此时站在高台上,享受着百姓的呼唤。

    这种行为,严格来说也于礼不合。

    可是对于收拢民心,却有莫大的好处,而且老朱相信,第二天日月时报,会以头版头条的方式,将报纸卖到大明大多数地方。

    今日的事件,将再一次稳固朱元璋的地位,也会凝聚百姓作为大明子民的心。

    在操纵舆论上,跟着张异学了多年的朱元璋,也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做法。

    在氛围达到最高潮的时候,亲王朱樉,带着孝亲王圆融过来。

    这位日本国王,早就被这盛大的场面,给吓得瑟瑟发抖。

    天朝上国的国威,远不是日本这种番邦小国能比。

    如不是朱樉扶着圆融,恐怕他此时,已经吓尿了……

    朱樉一步步,带着脸色煞白的圆融,走上高台。

    圆融颤颤巍巍,走快到的时候,他一下子跪在朱元璋面前。

    一时间,知道他身份的大明百姓,又是欢呼雷动。

    皇帝冷眼,看着圆融,圆融颤颤巍巍,冲着高台上代表大明百姓的排位三跪九叩。

    “倭以日本国王之名……道歉……认罪……求……原谅……”

    圆融用他的鸟语版汉语,颤颤巍巍的道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