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冯孝领着一个青年从偏殿出来。 青年皮肤黝黑,手指甲里全是泥土,看着像五十多岁,其实今年还不到三十。 他畏首畏尾的,突然看到这么多贵人,连行礼都忘了。 冯孝提醒他,该向皇帝行叩拜礼。 “小的见过皇帝爷爷!” 青年傻傻地磕头。 冯孝想纠正错误,都没法纠正,这个青年快被吓惨了,浑身哆嗦成个蛋。 王诚看着这青年,竟觉得有几分熟悉。 “皇爷,他是?”王诚问。 “你跟朕说过,你年幼时赶上大饥荒,父母把姐姐卖了,换了五斤小米。” “然后你爹娘也饿死了。” “伱靠着小米,走到了京师,但京师也是饥荒,赈济不多。” “迫于无奈下,卖了自己,进宫伺候。” “你入郕王府当大伴时,就开始寻找那个被卖的姐姐,一直没有音讯。” “你回老家,家中一个亲戚都没了。” 听皇帝说这些,王诚泪如雨下。 他年过五旬,却孤零零一个人,一个亲人都没了。 “你的事,朕一直放在心上。” “上天保佑啊。” “去年,舒良在山西找到了一个叫杨娘的老妪。” “详细核对后,发现此人和你描述过的姐姐,有几分相像。” “朕就让舒良详细调查。” “方才舒良上密奏,说,那个杨娘,就是你失散多年的姐姐。” “并将这个人,送来京师。” “他,是杨娘的孙子。” 王诚傻傻看着这青年,关于姐姐的稀薄记忆又浮现在脑海里。 其实,他都已经忘记了姐姐的具体模样。 那时候他才九岁,姐姐十一岁。 “你、你祖母叫什么?” 姐姐卖了自己,换了五斤小米! 爹娘舍不得吃那五斤小米,活生生把自己饿死了! 而那五斤小米,换来了他的活! 从西安府,沿街乞讨,走到了北直隶,才勉强活下来。 “小、小的祖母叫杨娘。” 王诚本姓王,王诚是先帝赐的名字。 他不记得,姐姐是卖给谁了,想来收女子的,要么是大户人家,要么是青.楼。 他也不敢细想,姐姐的下场…… “抬起头来,让咱家看看。”王诚难以抑制激动。 可是,毕竟是孙子,看不出来具体模样了。 “你祖母可还好?” “她说没说过,家里有两个弟弟?” “大弟弟叫王亨,小弟弟叫王辽。” “家里是西安府韩城人,她还记得吗?” 王诚抓住他的肩膀,泪涕横流:“爹是秀才公,娘也是书香门第。” “她不叫杨娘,她有名字的,她叫王兰。” “是父亲给起的,昭意她如兰花般高洁盛放,她是家中长女啊!” 哪怕过去了四十多年! 但家中的惨状,他历历在目。 家里的过去,他记忆犹新。 他永远忘不掉姐姐被卖掉的那一刻,更忘不掉父母为了给他留着小米,活生生饿死的一幕。 一家五口,弟弟是最先饿死的。 他饿得不行的时候,姐姐被卖了,换来他的活。 “小人不敢欺骗大人,祖母很少说话,并不说起从前,所以小人不知道!” 他很朴实,没有和王诚攀亲。 王诚跪在地上,泪如雨下:“皇爷,奴婢想去山西,看看她!” 朱祁钰挥挥手,让这青年退下。 “王诚,莫要着急。” 朱祁钰拍拍他的肩膀:“朕已经接她入京了,只是她身体不好,坐船慢行,要再等一等。” 王诚眸中激射出惊喜之色。 感激涕零地磕头:“皇爷日理万机,却把奴婢家中这点小事记在心上,奴婢不知道该如何回报皇爷!” “这份礼物,如何?”朱祁钰扶他起来。 但王诚坚持磕头叩拜:“奴婢这辈子值了!” 能把命卖给这样的君主,王诚觉得上天之幸。 其实,朱祁钰一直陷入一个误区。 用现代人的思维,代入古人思维。 他处处邀买人心,用利益垄断人心,其实作为大明皇帝,大可不必这样。 因为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三观以儒家思想架构。 忠君报国,是大明人思想中的第一位。 朱祁镇当皇帝时候,难道真就收买多少人心了吗? 朱祁钰本钰,真就故意收买王诚等人人心了吗? 没有的! 主辱臣死,臣为主死,这是根深蒂固的思想。 对皇帝来说,这些都是理所应得的,你不忠于朕,才是有罪呢!哪怕有不忠的想法,都会遭到唾弃! 所以,当朱祁钰适应了古人思维,就开始改变了现代三观,改用儒家三观行事。 他是皇帝,大明所有一切,乃至天下所有的一切,理应属于他一个人。 天下人都必须忠君报国,而非一句虚话。 所以,无论朱祁钰对王诚怎么样,王诚永远是朱祁钰的奴婢,不敢有任何僭越之心。 皇帝对王诚好,所以王诚觉得这辈子值了,而不是跟对了主子。 后者是不能自己选择的。 奴婢是天生的奴婢,不具有选择权,只能逆来顺受的选择忠诚,永永远远的忠诚下去。 “王诚,朕欲用你统南直隶之兵,你可否担当重任?”朱祁钰说出目的。 王诚面露苦色,本想在京师等着见姐姐的。 “杨娘也就这几天就会抵达京师,你们姐弟见面之后,再出京去南直隶。” 南直隶之事,还可以缓缓。 “皇爷,天下大事,岂能因奴婢的儿女私情而耽误?” 王诚郑重道:“既然找到了她,晚见几天又如何?” “奴婢愿意去南直隶,为皇爷统兵!” 他很清楚,皇帝派个太监去的原因。 因为把兵权放在其他人手里,皇帝不放心。 “王诚,朕很清楚,你有报国之心。” “但只要是人,便有私情。” “见你姐姐是你心心念念四十几年的事情了,朕不能让此事成为你终生憾事。” “你在京师等三天,用这三天时间,在京师整兵。” “朕能给你三千人,去京营里挑人,组建皖军,兵额三万人。” “其余人,从广西狼兵里面补全。” “朕会下旨给方瑛,方瑛会派兵给朱仪,你去江西鄱阳接人,然后乘船去南直隶即可。” “既然是皖军,你就驻扎在安庆府,安庆府内卫所,全部充入皖军。” 朱祁钰又觉得不妥:“不,皖军兵额太多。” 他否决了方才说的话。 来回踱步,反复斟酌。 “这样吧。” “组建三军,一军为凤阳军、一军为庐州军、一军为安庆军,兵额各一万五千人,合计四万五千人。” “分别驻扎在凤阳府的颍州、庐州府的合肥、安庆府的安庆。” “三地卫所并入三军,中都留守司不变、护陵军不变。” 朱祁钰忽然问:“宋伟和李震,募兵多少了?” “回皇爷,募兵近六万人,但以水师为主。”冯孝回禀。 “在池州府、徽州府,再建两军。” “一军叫池州军、一军叫徽州军,兵额各一万五千人。” “五军合计七万五千人。” “从京营调五千人随你去,其余七万人,皆从广西狼兵、本地卫所中调任。” 一口气征召这么多兵。 内帑的钱粮又要吃紧了。 但是,这是计划之中的,去年就说了,将广西百万狼兵,全都移到南浙去。 以府建军,也是开了先例。 而且,皇帝没和朝臣商量,直接建军。 “皇爷,都是蛮兵,目不识丁,如何会听从奴婢之命啊?”王诚苦笑。 调广西兵去南直隶,需要时间,他可以在京师等着姐姐了。 想到能见到姐姐,他心驰神往。 “安心,朕会调欧信随你入南直隶的!” 两广基本没有大仗可打了。 欧信留在两广,属实浪费。 由他统兵,狼兵可不敢造次。 一听欧信辅佐,王诚放心下来。 “皇爷,派这些蛮兵去南直隶,所为何事?” 朱祁钰挥挥手,让养心殿伺候的人都出去。 “王诚,你去南直隶,主要做两件事。” “朕会很尹家做交易,弄回些船支来,你负责将这些船支,送去山东,交给朱英和项忠。” “这是第一件事,如何交易,王竑和范青会联系你的。” “第二件事,把凤阳、庐州、安庆、池州、徽州五府,给朕牢牢控制住了!” 这五个府,是南直隶靠西面的五个府,毗邻湖北、江西、浙江。 日后会成为皇帝巡幸南直隶,倚仗的基石。 “皇爷,奴婢有多少时间?” 朱祁钰伸出一根手指头:“一年时间,朕会让广西继续给你增兵。” “兵权放权给欧信即可。” “欧信在南直隶没有根基,他在中枢依靠的只有朕。” “你可放心用他。” “在这五府之地,你们要剿匪练兵,日日不辍。” “装备、物资,朕会给你们供足了。” “一年时间,控制整个五个府。” “同时,广西狼兵必须汉化,你们在当地给他们找媳妇,让他们扎根在南直隶。” “新科状元王一夔,跟随你入军。” “朕在军机处再给你挑几个文臣,辅佐你掌军。” “记住了,虽可以放权,但军权一定要牢牢掌握在你手里,任何人不可染指。” 南直隶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 朱祁钰一直想拆分成各省,而不是统称为南直隶。 就是担心南直隶尾大不掉。 万一某个野心家,伪装的好,骗过了他的眼睛,骗得了军权,在南直隶做大,大明可就完了。 所以,他精挑细选,挑个太监掌兵。 又拿捏住王诚失散多年的姐姐,让王诚乖乖给他卖命。 “奴婢遵旨!” 王诚很清楚,兵危战凶,执掌兵权可不是件好事。 “皇爷,那中都留守司……” 凤阳是大明的祖地,太祖设凤阳为中都,设留守司管控中都。 朱祁钰摆摆手:“朕会派任礼,执掌中都留守司的。” 这叫制衡。 用王诚率领广西狼兵,制衡宋伟、李震手里的南京守备府,再用中都留守司,制衡二者。 形成稳固的三角形。 “皇爷所虑周全,奴婢就放心了。” 太祖皇帝设凤阳为中都,还复刻了中都紫禁城,但并没有建完。 洪武朝,中都留守司的兵力,比南直隶还雄厚。 但现在已经彻底堕落了,几乎无法大用。 “王诚,朕命你为五府总兵,授你王命旗牌。” “你虽掌军权,但必要的时候,南直隶督抚张凤之命,你必须听之。” 南直隶实在是难搞。 不能将兵权、财权、吏权放在一个人手里,还要适当的集权。 张凤不掌兵,必要的时候,还能调兵。 这就是在挟制王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