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蔡家小姐-《汉末之吕布再世》
            
            
            
                
    第(2/3)页
    写完之后,戏策便原路返回,回了自己的宿屋。
    …………
    清晨,晶莹的露珠挂在青草树叶,微风吹过,鸟语香。
    居住在西苑的少女伸开藕白的小手,起床梳洗。
    她有个很好听的名字,蔡琰。
    于此之前,她也是居于洛阳,不过因父亲得罪了朝廷权贵,而在几年前被流放朔方,还在五原居住了半年之久。后来遇到大赦天下,她的父亲也因此得以赦免。为防小人私下报复,于是全家便迁往了南方吴地,避祸江东。
    此番前来洛阳,蔡琰是随着兄长奉了父命,来祭悼老太尉杨赐。
    说起蔡琰的父亲,整个大汉朝的读书人,恐怕无人不知。
    蔡邕蔡伯喈,当世之大儒。不仅通音律善辞赋,还自创了新的书体格式,取名为‘飞白’。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绝有妙伦。
    熹平四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任,奏请正定《六经》的文字。天子予以批准,蔡邕于是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
    当时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碑新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一天之内,车驾就有一千多辆,街道也因此堵塞。
    除此之外,蔡邕所作的《述行赋》《青衣赋》等辞赋,也是广为流传。
    蔡邕同杨赐有着近三十年的交情,听闻故人辞世,自是悲痛欲绝。奈何当时染上寒疾,难以下地行走,只好嘱咐一对儿女,将他写好的《太尉杨赐碑》带入洛阳,用以追悼故人。
    杨廷按礼招待了蔡家兄妹,并安排他们在府内住下。
    蔡琰的兄长也没故作推辞,他此番前来洛阳,除了追悼老太尉,当然还有其他意图。
    洗漱之后,照例是要练琴弹曲。
    蔡琰走出房舍,来到石亭之内坐下。
    正欲弹上一曲,却看见了石桌上的飘逸字体。
    黛眉下意识的微皱起来,这首曲谱乃是她父亲近来的得意之作。她已演奏过数次,并无有过问题偏差,这是何方狂徒浪子,竟敢擅改其中音律。
    不过还好,此人应该也懂得轻重分寸,没有在曲谱上涂鸦乱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