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陈盛文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枝江县,属于城市贫民的一员。无论是陈盛文家方面,还是他母亲家方面,都是那种穷的底掉的底层劳动人民。所以突遇大变,特别是生病这样的事情。作为没钱的穷人,在经济的压力和公共医疗不存在的情况下,除了躺在床上等死以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对于这一点,在现代社会的网络上,有很多类似故事,但是完全是真事儿的桥段。比如说,旧社会乡下的人家,孩子生了病。孩子的父母,对这种情况,表现的令现代人无法理解。他们会不管不顾,根本不当回事儿的扛着锄头下地。最多就是离开前吩咐其他的孩子,“等到他/她死了之后,到地头上告诉我一声。” 中国成语里有一句“虎毒不食子”的话。但是在实际上,史书上记载的大灾之年易子而食的史实汗牛充栋。不是那些人心狠,不爱护自己的孩子,而是无论经济条件,还是古代的那种医疗条件,都不足以支撑他们对自己子女的爱护。 在中国社会进入到工业化社会,批量化的培养出大量医护人员,建立起全民医疗体系之前,清末民国时代的鲁迅先生不就写过“人血馒头”的故事么。 老栓夫妻即使是很爱护自己的孩子,甚至敢于去搞“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可是,在迷信愚昧的封建社会里,在没有现代科学的医药行业,普及的全民医疗体系的情况下,封建农业社会能够支撑他们对孩子的爱护么。答案很明显的,不能。 陈盛文很爱自己的父亲母亲,但如果是在一般情况下,他的命运恐怕和老栓夫妻一样,是要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亲人死在自己的面前,自己却无能为力的。但是,不同于老栓夫妻,不同于满清末年的绍兴,被王书辉控制的枝江县县城,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近现代的,专门为平民服务的全民医院。 陈盛文从邻居家借了一辆板车,把自己半昏迷的父母拉到了复兴医院。还没等他下跪求肯,复兴医院的大夫就收治了他的父母。 复兴医院,或者称复兴会实验教学医院,就是王书辉在明朝末年,建立起的第一家公共医疗机构。王书辉当初从教导营选出的医学学生,现在都已经算是合格的“赤脚医生”了。 因为王书辉给他们上的医学课程,对他们进行基础医疗教育的教材,就是经过现代智能团整理增补的新中国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当然了,随着两年多来的学习,这些医学生和复兴军的军医们,和王书辉一起对现代医疗进行了基础性的,也是全面性的学习。特别是对人的生理状况的探索方面,复兴会的医疗系统的进步是很大的。毕竟现在整个复兴会掌握的近四百个医疗工作者,目前人均解刨的尸体,都要超过三具了。 而且,随着复兴会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很多现代医疗的基本器材和工具,以及一些基本的药品,在钢铁厂,玻璃厂,化工部门等工业部门的努力下,不断的被生产和应用了起来。 比如说听诊器(胶管部分使用碱液侵洗法制造杜仲橡胶代替),比如说针头,比如说玻璃针筒,比如说生理盐水(蒸馏水加精盐),比如葡萄注射液(玉米淀粉水解加蒸馏水),比如说酒精等器械和药剂等等,这些器材和药品的水平,基本上都能达到和超过近代水准。 王书辉甚至从这些东西上,找到了些自己小时候的医院的感觉。 不过,复兴会实验教学医院的真正的大杀器,还是王书辉通过时空门引进的大量治疗常见病的药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