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虽然王书辉知道,搞调查研究,最好每次座谈的人数最少达到三个人。可是,面对着在现实中语言交流困难的情况下,王书辉决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调研策略,一次询问一个人就好了。 王书辉拿出出发前自己发给每个调查组成员的调查表格,开始直接询问起赵二相关的调研问题。 “老丈,您贵姓啊。”王书辉问道。 “我叫赵二。”赵二回答。 “你老人家过去是做什么为生的?” “还能做什么为生,农家人自然是靠种田为生,靠老天保佑过日子呗。” “你是种自己家的田,还是佃马家的田种呢?” “呵呵,二十年前,我家里倒是还有点田。可是二十年前家里就败落了,只能靠佃马家的田过活呗。” “那您过去佃了马家多少田?” “老汉我是个老光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佃的田也不多,只佃了十亩水田。” “哦,那这十亩水田,都是你一个人种么。” “你这后生问的好奇怪,不是我一个人种难道还雇人种不成。我自己就是农人,要是有钱雇人种田,我还佃人家的田干什么。” “那你做饭烧的柴草怎么算,据我所知,赵家滩这里的山林也都是马家的吧?” “一看你就是没干过活儿的。我佃的那十亩田里,就含着打柴的柴山呢。” “那你家有房子么?” “房子自然是有,虽然是个茅草的房子,但也是我自家的房子。” “你怎么给马家交的租子呢?” “我自己手里没钱,自然是年尾的时候,交七层的租子给管家了。” “赵家滩这里,佃马家田种的,都要交这么重的租子么?” “是啊,没钱先交租子,就都只有在年尾的时候交七层的粮食。听说要是年前交租子,就可以少交一层的。不过,我们这些穷汉,都落魄到佃人家田来种的地步了。自然都是交七层租子的。” “你一年要消耗多少粮食呢?” “消耗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一年要用掉多少粮食。” “大约七八石的粮食吧。有时候多些,有时候少些。总要看老天的赏赐。他老人家赏多些,我老汉就过个好年。他老人家赏的少些,我就勒勒裤带,咬着牙过一年呗。” “这一石粮,县里要卖多少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