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不要整体要散件-《工业之动力帝国》


    第(3/3)页

    生产DBme双层客车的车间自动化水准极高,随行的东德翻译指着几台大型焊接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豪地说道:“只需要3个人,就能操作这条焊接生产线完成车体的主要焊接工作。”

    梁海平到是被东德的自动化水准镇住了,一脸羡慕的表情听着翻译对生产线各种设备的解说。梁远跟在梁海平身后,平静看着眼前由切割,锻压,焊接等设备组成自动化生产线。

    东德不愧为世界排名第十的工业国,在“硬”工业自动化上差不多做到了极致,不过这种自动化生产线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其只适合于大批量生产,片面的说社会主义阵营算是因其兴盛,也因其衰亡。拿双层车厢来说,现在哪怕是把车门的位置变化五十厘米,这条生产线就得报废重建。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东西才被评为款式数十年不变,产品毛病数十年不改。

    得找机会提醒小叔,引进技术时可不要一股脑的都搞回国,一定要强调做本土化改装。现在西方国家大力推广的柔性生产线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德累斯顿距离莱比锡还不到200公里,两个人参观完统一机车联合体之后,当天就返回了莱比锡。

    趴在莱比锡饭店的床上,梁远看着梁海平聚精会神的翻看着从统一机车厂带回来的资料。

    “小叔,那东西不用看了,他们的生产线我不打算原封不动的引进的。”

    梁海平差异的抬起头问到:“很先进的生产线啊,比铁路大修厂可强多了。”

    “小叔那东西早落伍了,只是看起来先进而已。”梁远把前世记忆中的柔性生产线的特点同梁海平说了一遍。

    “小叔明天谈合同时和统一机车厂提议下,我们需要把生产线自动的生产单元全部分解开。哪怕是大量增加操作工人也无所谓。”

    “国外推广的柔性生产线需要强大的微机支持才可能成功,现在国内这方面根本就没有人研究,只能靠我们自己一点一点摸索,与其日后拆解生产线还不如直接弄散装的呢。”

    想想目前国内国营企业的惨状,梁海平转眼就明白了柔性制造的好处,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好,就是不知道会不会被东德人看成傻瓜。”

    梁远想了想也觉得自己这个提议有些搞笑说道:“小叔就说我们想利用厂子的现有设备生产车底好了,等部队的设备到了,让东德多派出些专家去看看,帮我们规划下生产。到时候缺什么设备在从这边引进好了。”

    隔天,引进243型机头和双层车底的谈判在荣誉酒店的会议室正式开始,经贸团团长王海阳也正式参加了谈判,为技术引进打上了国家名义的外皮。

    在DBme双层客车引进上梁海平对价格放的比较开,因此双方谈的很顺利,只用了一天就达成了协议框架,由于不引进客车生产线,因此三十了,木有两更啊,满楼会继续努力的。话说写国外资料查得爆多,速度慢啊,好吧不找理由了,我有罪,明天继续努力冲击两更_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