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密报-《宋胆》
            
            
            
                
    第(1/3)页
    忽必烈在这个时间点,把释放文天祥的信号放出去,其实是有另一番算计的。
    原因是,他对东瀛势在必得。
    表面上看,攻打东瀛与释放文天祥似乎没有什么联系,是完全不搭边的两件事。
    可只有忽必烈自己知道,这两件事关联很大。
    说简单点,忽必烈缺钱了。
    在中原地区以及周边小国用兵,和蒙古帝国时期完全是两回事。
    在成吉思汗和蒙哥汗时代,蒙古全民皆兵,大汗一声令下,各部齐上。
    只要带上武器和战马,走到哪抢到哪,就地补给,来去如风。
    战争的成本很低,甚至只要有仗打,就不会亏本。
    但是,入主中原之后的局面却完全变了。
    频繁的攻城战,长时间的拉锯战,使得蒙古神军没办法像在西亚和草原那般靠打赢来补给。
    别的不说,襄樊前后打了三次,最后一次打了六年。重庆更是拉扯了三十多年。
    这使得忽必烈不得不改变政策,学汉人一样,屯田积粮,重视财政,以备战争之用。
    赚钱的买卖开始变成了赔钱的买卖,至少在征服某地之前,是看不到回报的。
    这就像个无底洞,忽必烈即使是文武双全,也做不到连财税都亲力亲为。
    所以,他重用阿合马、桑哥这些善于理财的色目人。
    但是,钱是还不够。
    忽必烈真的没想到,攻打一个小小的东瀛三岛居然比攻打南朝更加的耗财耗力。
    远渡汪洋,粮道甚远,这其中的耗费让他头疼。
    而且,为了一举拿下东瀛,也为了将来追击残宋余孽,他必需要建立起一支庞大的水军。
    这玩意更烧钱,元朝几乎负担不起。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开源节流,尽快增加税收,便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
    目前,大元的主要财政收入还是来自北方。
    继承于金国的甘陕、河南、河北和燕赵、东山等地,经过几十年的深耕广植,已经完全掌控。
    但是,由于要防范窝阔台汗国和金帐汗国,投入甚大。
    加之南方新占,叛民不断,难以恢复生产,也需要北方支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