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下山去吧,小心一些!” 张异拍了拍张之维的头,让他领着张怀义下山。 等孩子走了,张异将徐家丫头搂入怀中。 在公公的墓前,徐家丫头有些羞涩。 不过,她很快安静下来,享受张异的温柔。 “你怎么好好地跑到公公这里,难道,你又要远行?” 徐妙云感觉到张异的情况不对,低声询问。 “非我想远行,而是我不得不走了! 京城那位的忍耐性,大概也到了极限……” 张异一句话,将徐家丫头说得沉默了。 也是,从洪武十二年,老张去世,到洪武十五年春,张异守孝也满了三年。 按照正常情况,张异身为国师,也该回京城复命。 只是这三年,也能改变许多事情。 三年时间,姚广孝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朱元璋的绝对信任。 由他主政,推广张异留下来的政策,获得极大的成功。 北方的工业化,已经出现雏形。 当初张异计划的京杭大运河经济带,也逐渐实现。 而采矿,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基建和机械化的发展。 蒸汽机,也不再只是抽水的工具。 规模化的生产,带来的廉价的商品,充斥大明每一个角落,老百姓也能用得起一些方便的东西。 哪怕是在龙虎山, 徐家丫头也用上了山东生产的香皂,穿上了河南制成的衣服。 龙虎山脚下的县城,百姓们会排队去开水房打开水。 然后,他们带着开始,山上祭拜药王太上。 而多余的商品,也输往海外, 往大明的海外领地。 日本成为了大明商品的倾销地,换回大量的白银。 不仅仅日本,随着三年战争,王保保带领的军队,也在中南半岛所向披靡。 大明的军队,大明的橡胶,已经种满了当地。 而以粮食和廉价商品,从经济上控制当地,加上先进文化的传播,那片土地也在有条不紊地融入华夏的版图之中。 这个时代,是华夏最好的时代之一。 上至当权者,下至百姓。 都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只是…… 那三年,同样也是徐家丫头见证顺天那位皇帝变化的三年。 朱元璋在这三年内,同样没有停止自己的杀戮。 被胡惟庸放大的自卑和不信任感,也威胁着每一个精英阶层。 当年追随他的几个老兄弟,都被他杀了几个。 张异在龙虎山上见证着,皇帝逐步走向他晚年的状态。 他回去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小。 所以三年之期一满,他在京城的召见没到之前,直接【病】了。 这一病就是一年,对于朝廷的召见,一律推脱。 只是他也明白,老朱绝不是一个想推脱就能推脱的人。 所以这京城,他就是不想去,恐怕也要去一次。 “您对陛下有想法?” 徐家丫头握住张异的手,满是担心,他们从来没有在龙虎山上讨论过这个问题。 朱元璋的锦衣卫在龙虎山上有线人,张异知道,他甚至已经猜出对方是谁? 不过对于这些事,其实他也懒得理会。 但今天也就是在老张的坟前,只有夫妻二人,他才会吐露心声。 “陛下因为胡惟庸的事,又陷入了本不应该陷入的心魔中…… 贫道自认为,我改变不了什么,可那样的他,实在太过危险! 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本就不太喜欢和陛下相处,如今有姚广孝帮我推广改革,我归隐的想法更是按捺不住。 只是我也明白,在陛下眼中我有利用价值。 所以就算我想归隐,也没个去处。” 徐家丫头满是担心: “你也不必把陛下想得如此坏……” 张异闻言苦笑,她是不知道,那个晚年失去了朱标的朱元璋,究竟有多狠? 老朱是个伟大的皇帝,但绝不是一个好老板。 来自于他出身的那层自卑心,就是他一生的心魔。 张异他救了朱标,本以为朱元璋不会陷入晚年的状态,可是胡惟庸案之后,老朱越发像晚年那个冷酷的帝王了。 从当年姚广孝突然改换门庭开始, 代表着朱元璋对自己已经产生戒心。 “当年贫道帮助皇帝逃过一劫的地道,如今到头来却成为陛下猜疑我的心病。 陛下对身边人的猜疑,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恐怕除了朱标,还有完全将自己的安全交出去的姚广孝。 他已经不会百分之百信任任何人。 包括已经拿下了蒙古汗庭的,咱们的岳父!” 徐家丫头,是张异这个世界上惟一能毫无保留交底的人。 所以他十分认真他对说着自己对朱元璋的看法。 自从胡惟庸的造反破灭之后,蒙古人自然也没有讨到好处。 在洪武十三年,徐达深入漠北,大破蒙军 本应该在洪武二十一年由蓝玉创造的奇迹,最终还是被大明提前了。 随着北方安定,武将的需求马上降低了。 虽然大明依然由开疆扩土的需求。 可这已经不是主流。 这些拥有巨大军事威望的将领,在张异看来,都很难跟老朱和平共处。 洪武十五年,徐达来看过张异一次,回去之后他背疽就“复发”了,干脆交了兵权养病在家。 张异对于老丈人的识时务,还是很满意的。 徐达本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分寸的人,加上他和老朱的交情,保证自己一个善终不成问题。 倒是自己…… 也得谋划一番,从京城的漩涡里脱身才行。 …… 此时,顺天府。 朱元璋正接受一个太监的报告。 “陛下,您让我们秘密封掉的地道,都已经差不多了……” 太监说完,将一份地图交给朱元璋,朱元璋认真看着。 如果张异在此,肯定能看出这些被封掉的地道,都是他挖的,交给朱元璋。 这些地道,分布在皇宫的各个地方,主要是方便有不测,皇帝能梳理逃走。 当年,这些地道救了马皇后和诸位皇子,还有朱元璋一命。 但到了今天,它们却成为朱元璋茶不思饭不想,辗转难眠的存在。 因为需要秘密进行,所以这些地道的封印工作,一直惊醒了五年才好。 老朱看着彻底封住的地道,整个人松了一口气。 “新挖的地道,你可要上点心!” 朱元璋提醒老太监。 他看着张异送上来的图,百感交集。 其实张异挖下来的带到,对于皇宫也应天府而言,就是最优解。 可是朱元璋不能将自己的安全交给张异,他必须掌握一份只有自己知道的地道路线。 至于负责挖地道的这个老太监和那些死囚工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