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为民请愿,蒙古人回来了-《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不过老张已经不准备等了。,

    主持一场国祭,并不是那么容易,他需要大量的时间准备。

    年初五,老张带着张异,张宇初兄弟二人下山。

    孟瑶,观音奴被张异留在山上,照顾张夫人。

    当一行人在山下依依不舍的时候,张夫人对着老张痛哭。

    张正常的不对劲,终归还是被枕边人发觉。

    老张家的人有老张家人的使命,她只能含泪送别丈夫。

    就在还带着凉意的早春,张异他们的马车,缓缓离开龙虎山。

    “托你这臭小子的福,这阵子龙虎山的日子也不好过……”

    一路上,老张对江西的一切,总是依依不舍。

    他嘴里念叨着,责怪着张异。

    张异只能一边赔笑,他自己也知道,有姚广孝在朝中拉仇恨,他这个师父本身也跑不了。

    连带着,正一道,龙虎山!

    都被《道余录》的风波席卷。

    许多人对龙虎山迁都,张异体会不到,张正常做为地方上有德望的人物,却能体会颇深。

    “给家里添麻烦了!”

    “没必要,我不是怪你!”

    老张咳嗽了几声,摆手让张异不用继续往下说:

    “当年你出生的时候,乌云百里。

    我为你起了一卦,卦象显示,你就是个煞星……”

    老张旧事重提,但父子二人却没有当时的芥蒂。

    “只可惜贫道道行不够,只以为你是祸害龙虎山,却没想到,你是祸害别人去了……

    只要不祸害自己人,就行!

    咱们龙虎山历经千年风雨,何曾怕过谁?

    你若觉得对,就尽管去做吧……

    那些人以为自己能代表民心,可事实证明,民心不在他们手里。

    这些年贫道确实受了一些眼色,但也收获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

    马车行过,张家父子正好看到有个孩子在田埂边读书,露出欣慰的笑容。

    正一道这些年,别的贡献不敢说,但确实让许多人学会了读书认字。

    这些孩子,他们有些人会走上科举的老路,但更多的人,仅仅是享受着知识带来的便利而已。

    几日后,众人回到京城,张正常还特意让人转回清心观,大家故地重游,对于这座生活了好些年的道观,也有一番感慨。

    等安定好,张家父子几人,进宫去面见皇帝。

    朱元璋亲自接见,勉励了老张一番。

    君臣回忆起十年的过往,也是颇有感慨。

    末了,张异等人又去徐府见了见徐夫人。

    徐府,年关一过,就开始准备搬迁的事了。

    事实上,徐府并非个例,如今朝中的许多官员,勋贵家庭,都开始搬迁。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跟着皇帝一起走,大家为了方便,选择在朝廷迁都之前,提前过去。

    当然,也有不会走的,但这些人毕竟是少。

    徐夫人对于即将的离开倒没有多少伤感,因为北京反而距离常年出征在外的徐达更近一些。

    双方吃过一顿饭之后,张异回到道观。

    姚广孝此时,已经在春秋观等着他。

    此时已经算是朝中大员的姚广孝,依然是一袭青衣道袍,十分俭朴。

    他见到张异等人,也是十分恭敬,以晚辈的礼节,接待了张正常的人。

    等一切安顿好,姚广孝才和张异独自进入静室,聊起最近的事。

    “皇帝有意让你进入中书省,顶替胡惟庸?”

    朱元璋想要扶持姚广孝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

    不过换掉谁,众人众说纷纭。

    在外边流传的消息,更多的是换掉汪广洋,但他们二人比外边人,知道更多的消息。

    “贫道拒绝了皇帝的提议,不过似乎他并不认可……”

    姚广孝的声音有些无奈,别人梦寐以求的宰相之位,对他而言只是负担。

    姚广孝并不是一个贪慕权势的人,相反,如果不是心中有执念,他也许更喜欢清净的生活。

    疯狂和佛性,构成了他矛盾且传奇的人生。

    他能答应朱元璋主持宝钞局,是因为为大明建立一个金融系统,能整整改变这个世道。

    而一个宰相,对于姚广孝而言,并没有多少挑战性。

    张异闻言也是苦笑,朱元璋的性格他太了解了。

    一旦他动了心思,肯定会千方百计让你入套。

    姚广孝从某种程度上,是替自己吸引了老朱的注意力。

    不然张异自己恐怕还要被朱元璋骚扰。

    “走一步看一步……”

    别人梦寐以求的宰相职位,到师徒俩人眼里,倒是成为了一种麻烦。

    张异倒是不用担心姚广孝,这货的心机,智慧,在刘基李善长退隐的时代,应该是没有人能跟他玩得起。

    不过张异隐约觉得自己似乎遗漏了什么。

    等到姚广孝离开,他才想起。

    胡惟庸,这个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宰相,终归没有搅起大的风浪。

    所谓的造反,随着他被朱元璋撸掉,终归是水月镜。

    这也不知道算不算好事,毕竟比起牵连数万人的胡惟庸案,他因为自己的影响,居然还平安落地了。

    命运就是如此奇怪,张异也颇有感慨。

    不过胡惟庸对他虽然有杀子之恨,但张异本身对胡惟庸无感。

    事实上,除了胡仲文的事,胡惟庸也没伤着自己分毫。

    他很快将这件事放到一边,接下来的日子,张异主要还是陪着老张,准备国祭的事。

    老张的精神状态很好,是一种诡异的好。

    这种状态,叫做回光返照。

    他人生有三大执念,除了天师位,差不多都已经完成。

    也许从拿回天师位开始,张正常的人生,就要走入倒计时了。

    张异虽然难过,可老张此时却表现出了一个道门高人看淡生死的豁达。

    除了陪着父亲,张异时不时也会被皇帝召唤,商讨未来对北方经济的规划。

    张异也从皇帝那里了解到,他制造的蜂窝煤厂和开水房等生意,确实朝着他期望的方向发展。

    蒸汽机,也让皇帝看到了其中的潜力。

    老朱询问了张异关于蒸汽船的事,张异也给他贡献出一份草图。

    不过这种高科技的产品,无论是原料,还是技术要求,都让老朱头皮发麻。

    朱元璋更加明白了,张异当年推广简体字,还有创办春秋学院的原因。

    有了张异画的大饼。

    老朱对于技术工人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无论是矿上,还是在其他领域,春秋学院出来的学生,就是比普通的匠人更好用。

    老朱高兴之下,大笔一挥,又给了春秋学院一笔预算,去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

    春秋学院的发展,远远超出张异当年的规划。

    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张异自然非常高兴。

    时间流逝,

    随着时间推移,迁都的日子,日渐接近。

    应天府的街道,比平时都冷清不少。

    因为不少机构,其实主事者已经离开了南京,前往北京。

    新旧交替,见证了应天从兴盛到落寞。

    但帝国的脚步,依然在大步前行。

    终于,到了迁都的日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