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换个宰相-《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老朱并不是傻子,这些年张异对龙虎山的改造,也给大明输送了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匠人。

    “咱们龙虎山的理论,也要加强了!”

    张异给张宇初和老张提出建议。

    搞宗教的,尤其是要搞一个流传千年的教派,没有一个合格的理论是不行的。

    道门比起佛门吃亏在于,一来它太过于散装。

    二来就是理论上,大家各搞各的,不成体系。

    不过相比而言,龙虎山其实算是好的了,当年蒙古皇帝提拔张留孙,玄教这个龙虎山的分支机构,一度力压龙虎山上的天师们。

    不过玄教昙一现,龙虎山屹立不倒。

    这并非因为祖宗保佑,而是在弱势的时候,龙虎山上的天师,一步步完善了龙虎山的理论构建。

    这件事,张异也跟老张说过,张正常印象深刻。

    “爹和我这些日子,一直在做这件事……”

    张宇初给张异说了他们最近的情况。

    张异点头,老爹和大哥,确实也算是龙虎山上比较重要的两个天师。

    虽然他原来所在的时空,张宇初的私德有亏,但才学是真的有的。

    他和父亲,都为龙虎山的理论,清规,戒律,做出来规范。

    这也是龙虎山能够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

    既然要出海了,只靠散装的理论是不行的。

    张异给老张他们一些建议。

    天师谱系自然要强调,对外传教的话,也别宣传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神仙了。

    龙虎山与太上有缘,那就主攻药王太上,

    反正也是三清之一,强化一神属性,自然比多神教容易传播。

    加上必须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让大家能从中获得升级的快感……

    他稍微一点拨,领先了几百年的神棍经验,顿时让张正常和张宇初入醍醐灌顶。

    老张颇为兴奋,他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能让老张家留下来的法脉兴旺,大概就是他唯一的希望。

    “好,好,好!”

    张正常留下了三个好字,已经迫不及待。

    他这阵子,正好在整理这些,闻言已经坐不住。

    “你们兄弟俩聊着!”

    老张说完,已经主动去书房,准备忙碌。

    张宇初有些不忍,刚好劝诫,被张异给拦住了。

    “有所寄托,也许比药物更有用!”

    张异的话,让张宇初黯然神伤,兄弟二人仿佛也失去了聊天的兴致。

    接下来,在山上的日子,显得平淡和充实。

    老张有了目标之后,开始梳理道藏和祖师们留下来的典籍。

    张异沉下心来,帮张正常整理,他虽然在宗教上的造诣不行,但架不住记忆力变态。

    父子三人努力之下,原本可能需要几年完成的工作,几个月内,就慢慢有了结果。

    整个冬天,张异和姚广孝的信件也没有断了联系。

    随着他交了投名状,朱元璋给了他更多的权力。

    姚广孝不仅仅主持货币改革,老朱还有意无意,将更多的权力都交给他。

    比如,复制张异在山东的改制,在其他矿上试行。

    虽然没有蒸汽机,但以资源为核心,发展处一个个能创造大量就业的资源型城市的经验,也被推行到全国。

    朱元璋对这件事,也抱着几分期待。

    张异提倡的,南方以农业,商业为主,北方以资源,工业作为拉动经济的办法,

    他十分心动。

    当番薯等作物,逐渐解决掉一部分粮食缺口之后,大明主要以农耕为本的社会结构,出现了一丝松动。

    张异每次接到姚广孝的信,都觉得十分欣慰。

    从某种程度上说,姚广孝的出现,缓解了朱元璋想要让他入朝为官的压力。

    毕竟比起自己,姚广孝才是那种真正能治国安邦的天才。

    同样,他也认同自己的想法,不会局限在现有时代的束缚中,而裹足不前的人。

    在这个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的时代,病虎就是他的道友。

    所以,张异也不予余力,支持他的工作。

    ……

    “这就是张异昨天给姚广孝的信?”

    临近春节,朱元璋依然还在伏案工作,难得休闲之余,锦衣卫送上来今天的密奏。

    一封誊抄自张异和姚广孝的来信。

    朱元璋随手打开一看,越看越不是滋味。

    “这小子对姚广孝说的,可比跟朕说得多……”

    老朱莫名其妙的不满,惹得朱标一笑:

    “父皇,有些事情,张家弟弟未必会当着伱的面说吧?

    而且,您觉得他会不知道,您会偷……检查他和姚广孝的来信?”

    朱元璋一想也是这样,张异这小子天资聪颖,绝不会想不到自己会监视他和姚广孝的来信。

    反正朱元璋的每个重臣,都逃不过这个待遇。

    而张异没有选择跟他当面说,却指点姚广孝,

    也是有通过姚广孝缓和一下的意思。

    因为这些想法中,有一些朱元璋未必是同意的……

    如果贸然跟老朱当面提出,很多事情君臣之间不免会有争执。

    还不如这样,通过来信,让皇帝提前知道他想要做什么,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目的。

    如果朱元璋不同意,他自然也有心理准备。

    张异,姚广孝,皇帝。

    三人达成了一个平衡。

    朱标点破这层关系,老朱也不反驳。

    “姚广孝此人,确实是个人才,他带的那个徒弟,也不错!

    这样的人,只在宝钞局任职,太过可惜……”

    朱元璋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朱标感受到了皇帝的想法。

    “父皇想让他入中书省?”

    “没错!”

    朱标眉头一挑,朱元璋这个决定,那就真不一般了。

    就姚广孝如今的名声,跟其他文官那是水火不容,当年张异跟百官的关系,都没姚广孝差。

    他的《道余录》,并没有因为上次的冲突而停止发布,那在大明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

    《日月时报》上关于这件事的骂战,持续了好几个月,哪怕到现在都没有平息。

    可以说,这是个以一己之力,反对程朱的人。

    让他进中书省,实在挑战其他人的底线。

    或者说,当皇帝重用姚广孝的时刻起,代表他已经下定决心,扶持另外一脉的官僚上位。

    这种挑战千百年来潜规则的操作,让朱标不由有些担心。

    可朱元璋心中的担忧,却和朱标不同。

    “父皇准备换掉谁?”

    朱标追问道,朱元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