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过,玄武军在东海上,啃下来一个硬骨头。 所以老朱闻言之后,自嘲一笑: “叫他回来,又能如何? “陛下,每个人的性子不同,但对陛下的忠心是不变的……” …… 其实说白了,是他们在大明这艘船上,终归要抱团取暖。 “陛下不见,可不妨碍我去见吧?” …… 此行,玄武军斩杀倭寇……,擒拿……” “李相有李相的难处……” 胡惟庸突然理解李善长的难! “胡相,这些年陛下绕过中书省做的事也不少了,多一件少一件,您也不必放在心上…… 老夫的身子骨大不如前了,最多一两年,我也要退下去! “请老师帮我!” 君权和相权的争斗,在历朝历代都有。 朱元璋的话,道尽了他的为难之处。 位极人臣,成为中书省的两位宰相之一,是他最大的期望。 “肯定能行……” 老朱的语气中,有些感慨。 先不说随着年岁逐渐长大,那个孩子有没有以前那么好忽悠。 李善长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十分不甘心: “都说本相恋权,难道本相不是从一开始就大权在握? 从朱元璋去年大封功臣开始,他们自然而然又因为功勋形成一个利益集团。 工部被抽调了工匠,他们就没觉察一丝一毫? 还有兵部……” 当年那场刺杀,常遇春作为知情者,他是朱元璋倾诉的对象。 君权,相权,斗而不破。 “中书省,乃是天下权力之中枢,朝廷中的事务,本就应该从其中过! 就不打算让他下山了?” “你回去吧,好好做好准备,然后,等着玄武军的好消息吧……” 玄武大炮! 接下来的两个月,沐英带着玄武军将东海的据点都打了一遍。 不能为身后人谋利,你还不如不当!” 就如那汪广洋一般,当个陛下的传声筒,那又能如何?” 胡惟庸表情惊了一下,汪广洋这个名字,让他危机感瞬间升起。 “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这是历朝历代,无数先辈形成的默契。 这场风波,终究以沐英等人以军功封侯告终。 常遇春拍拍胸膛,向皇帝保证。 朱元璋等的好消息,接踵而来。 “回禀陛下,臣幸不辱命,已经拿下东海主要海盗,控制周围海域航线…… 酒过三巡之后,他将沐英留在御书房。 君臣二人之间的胡闹,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父皇,两年后,儿臣可以炼出更多的水军,到时候父皇想要饮马日本,举手可得……” 沐英作为玄武军的主帅,在朝堂之上,每一句话语,都仿佛在打脸许多人。 怎么当了宰相,到头来却和皇上的关系闹得如此之僵? 胡惟庸,你不当丞相,你感受到不到本相的压力! 本相受皇帝信任,如果不是为身后这些跟着本相的人谋利,本相何至于搞到如今的地步?” 微服出巡,本来就是不应该去做的事,如果没有出事也就算了,都出过一次事,就可能会有第二次。 胡惟庸脑海中,闪过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很快被李善长打断: “你也别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这件事同样影响你的前程! 在这场莫名其妙争执中,李善长怅然若失。 沐英,平安和章存道,也挟着巨大的威望班师回朝。 胡惟庸知道李善长在推脱自己身上的责任,但只是静静的听着。 两年时间,人家盯着朕两年,朕都不知道。 胡惟庸听着李善长这些话,倒是有些感触。 沐英和平安也就算了,章存道在其中,尤为惹人注目。 胡惟庸如学生一般,给李善长行了一个师礼。 那个因为不作为,被皇帝发配浙江的汪广洋,真的还能回来吗? “浙江这两年的发展,你应该看在眼中! 陛下对浙江的试点,算得上是成功了! 李善长手里拿着一份从前线送上来的奏疏,手指微微颤抖。 朱元璋无声点头,同意了常遇春的自动请缨。 军务,他主管抗倭,章溢可给他涨了不少脸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