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我悟了,摊丁入亩-《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天下无人不可纳税,是陛下心中的第一原则!

    可只对富人征税,似乎还不够……”

    为什么不够?

    刘基抬起头,他知道,似乎又不知道,或者他不想知道。

    张异并没有惯着他,自顾说着:

    “因为,就算天下人人纳税,大家能享受到的资源不一样,百姓比富户,官僚和宗室更容易承担风险,需要朝廷就救助!

    按照正常的税收条件,富人享受了比百姓更多的资源,却付出相对少的代价!

    朝廷收上来的税金,也会逐渐覆盖不了统治的成本,逐渐出现问题……

    所以,调节贫富差距,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劫富济贫,非朝廷仁慈,而是作为一个国家机器,它不得不行的保命之道……

    只是……”

    张异朝着刘伯温看一眼:

    “人自有立场,天下改朝换代,与士大夫和富户无关,许多地方大族,百年,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朝廷的更迭,并不影响其富贵!

    天下不管谁做了皇帝,也不影响士大夫继续为朝廷效力!

    所以,朝廷想要保命,但士大夫和富户未必和朝廷一条心!”

    刘伯温眉头紧锁,张异的话足够直白,直指僧道纳税的公案。

    他和李善长代表的就是士大夫们想向朝廷讨要特权,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君臣,未必能站在同一立场。

    皇帝希望王朝延续的愿望,和文官们未必一样。

    张异慢悠悠地捧起开水,抿了一口。

    所谓劫富济贫这种观念,想让一个故人接受挺难的。

    且,劫富济贫这种愿望,哪怕是在后世,在税收的实践中也是一种奢望。

    但立下这个原则,还有天下无人不可纳税的原则,其实是立下一种名分。

    做不做得到先不说,【公平】的种子种下去,对这天下总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今的天下,是等级森严的,并不存在绝对公平的土壤。

    可华夏人心中,有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文化,对公平的追求,一样是刻入基因的存在。

    张异并不指望能让着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只要能多一点,再多一点,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刘基这位传奇名臣,能不能接受自己这叛经离道的想法!

    刘基最后抬头看了张异一眼,道了句:

    “你这小子虽然心眼子多,但终归不忘百姓!

    道家人虽不讲普度众生,但你比许多和尚慈悲……”

    刘伯温似乎不再纠结这些问题,指着那份手稿问:

    “你可以继续说了!”

    “小道对具体税收条例一样看不懂,但既然刘大人想要小道说,那小道就继续说吧!”

    “知道陛下心中的想法之后,那税收的制定原则其实也可以明白了!

    首先小道的第一条建议是,阶梯纳税!

    关于地主,除皇帝恩赐减少,免于赋税的土地,其他土地一律征税,这税收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税率,譬如百姓三十税一,有功名者四十税一……

    功勋宗亲五十税一……

    但这些人的税收,会随着他们的土地增多,逐渐增加,直到和百姓税收齐平!

    这税法的制定,既体现了朝廷对读书人的优待,但也避免了他们从天下税源中消失!

    天下人皆纳税,却也有区别,此为一。

    当天下富户,名下拥有的土地,超过一个数值的时候,增加对富户的税收比例,这样可以有效抑制富户对土地的兼并!此为其二。

    其三,小道觉得可以取消人头税,将人头税纳入田亩之中,摊丁入亩,减少税收的征收成本和百姓的负担!此法,有利于休养生息中的人口增长。

    其四、关于工商业的税收,要区别对待。一刀切的税收并不符合工商业的情况,小道建议,按照不同的商品价值,增收不同的税……

    譬如小商贩卖点手工品,三十税一可以!

    可如果买丝绸的,像小道那样卖玻璃镜的,可以适当增加重税!

    陛下重农抑商,不是总怕百姓钦慕商人的利润,不肯绑定在土地上?

    朝廷其实可以通过税收的调节,去限制商人,主动权也在朝廷手中!”

    张异并不懂治天下,但却不妨碍他将后世的税收原则说给刘伯温听。

    刘伯温频频点头,干脆从袖口里掏出硬笔,认真记录。

    想让这小老头,是有备而来。

    “税收的制定是一方面,税收的执行又是另一方面。

    一个拥有暴利催收手段的审计部门,其实也很重要。

    但审计是个很需要非常专业的官僚组成的机构,天下能不能凑出这些东西,还未可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