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清明节前,大明的诱饵-《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他不是第一天关注倭寇和海盗的问题。

    在皇帝登基之前,朱元璋也经营江南这块地有些日子了。

    倭寇问题,一直都存在,大明的军队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解决,可这个问题基本是无解的。

    为什么?

    因为人家往大海上一钻,明军只能干瞪眼。

    情报都没有,追人也追不上。

    这才是海防比较麻烦的原因之一。

    加上老朱打下张士诚之后,大量的人逃到海上成为海盗,反过来侵扰沿海州府。

    如果问题这么好解决,也早就解决了。

    情报,皇帝是从哪里来的?

    真有那么可靠吗?

    要知道,所谓的倭寇,可从来不是一个势力,而是属于无数势力的聚合。

    就算皇帝能得到某些势力的情报,又如何能把我其他倭寇?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担忧心知肚明,但他也不方便向对方解释。

    他也知道,就算自己跟李善长解释,李善长也无法理解。

    他的答案,来自于“天”,或者说张异从未来窥看到的会发生的必然。

    对于张异的信任,朱元璋是从一件一件事中逐渐建立的,并非外人所能理解。

    他回答李善长:

    “李先生,您做好这件事就够了,朕还是那句话,朕信任你,所以让你亲自调配地方的物资,你只需要做好朕交代的事情就够了!”

    后勤的事,瞒不过李善长。

    中书省和大都督府本应该是互不隶属的关系,但明初因为战争需要,中书省实际上也管着军事方面的事情。

    李善长这个左相,名为文臣之首,其实权柄文武都有涉猎。

    他的能力,早就在过去的时间内验证过,朱元璋很是信任他。

    “李先生,事后朕会跟你解释,你去办事吧!”

    “是,陛下!”

    李善长站起来,想起一件事,说:

    “陛下,这清明马上就要到了,礼部这边定下来的方案……”

    李善长将礼部的方案交给朱元璋。

    朱元璋也是无奈,身为皇帝,大节小节,各种繁文缛节实在不少。

    他不喜欢这些,已经尽量精简,但这种事情同样是皇帝工作的一部分。

    将方案放下,李善长欲言又止。

    老朱一眼就看出,这家伙想要提僧道纳税之事。

    张异挑事,宋濂出头,老朱助力。

    这场闹剧在各方的默契之下,早就成为了一场全民大论战。

    根据检校的报告,就连他手下的酒楼,客官们也在讨论这个话题。

    僧道的好日子到头了,可老朱也明白,真正引发这场讨论的,并不是僧道是否纳税本身。

    而是,宋濂和士大夫集团们,想要更多的权柄。

    程朱理学已经流行了百年了,在蒙古人那里程朱之学成为了统治学说。

    但蒙古人本质上并不会高看儒家一眼,儒教在蒙古人眼中,本质上和佛道并无不同。

    且他们统治的底层逻辑,依然是属于本民族的,来自于成吉思汗的那一套。

    不拘龙虎山,儒教,佛门都在这百年里过得很好,但也不见得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大明建立,汉家人重新掌握了权力。

    程朱之学影响下的读书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这个世界被他们控制的方方面面。

    所以,拥有不一样的,有别于宋前读书人更高的特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朱元璋想起张异对程朱之学的判定。

    程朱之学在佛道的挤压之下完成关于儒家“神圣性”的构建,一旦这件事完成之后,儒家事实上已经变成儒教。

    那些读书人,就是儒教之下的传教士……

    当一个宗教完成思想的控制之后,他们需要符合自己地位的权柄。

    不仅仅是因为科举,当官产生的权力。

    哪怕是没有成为官僚,本质上依然是“民”的读书人,也应该拥有高人一等的权力。

    被张异提醒之后,朱元璋不想给的权力。

    “先生下去吧,我跟太子有事要说!”

    老朱自然不会让李善长开口,用话先堵死对方想要说的话。

    李善长无可奈何,这皇帝故意放任宋濂暴打僧道,可他们为什么要拿僧道开刀,难道皇帝不知?

    既然陛下还要继续装傻,李善长也只能回去继续找和尚道士的麻烦。

    他告退之后,朱元璋吁了一口气。

    “叫上你大哥,咱们去找张异聊聊!”

    “嗯?”

    朱标抬起头,愣了一下。

    沐英,其实昨日已经回了应天府,是老朱让他回来的,也是他出海之前最后一次去见家人。

    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大明的出海船队,终于也到了最后时刻。

    不过老朱让他回来,却也是因为清明前后这件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