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如果明年能长出好的结果,我就可以育种了!” 老朱将其中一份拿起来,只见张异在这份种子的包装上标注了许多东西。 种子的采集地点,特征,甚至有张异自己画的关于种子的图片。 “这些东西,明年会分门别类种在不同的实验田里! 孟家婶婶和小孟瑶就是帮我管理的人!” 张异指着李氏和小孟瑶,笑道: “这是我家佃户的妻女,她们俩识字,正合我意!” 李氏听闻张异提到自己,赶紧行了一个礼。 老朱点点头,算是回礼。 “小老爷,您和客人先坐着,我们出去……” 知道老朱和张异有事要谈,李氏母女二人褪去。 “叔叔今天挺早?” 秋天,凉风习习,张异不由裹了一下身子,然后拨弄了身边的炭火。 朱元璋将张异桌子上的种子来回翻看,喜不胜收。 先不说张异能不能搞出点什么? 就是搜集种子这件事,就让他欢喜。 这是大明未来的希望,也是百姓能不能吃饱的关键所在。 “我让人学着你,开始沤制那土法化肥和粪丹! 明年开春,用我家的田地陪着你试试! 还有,今年我在北平附近买了不少田地,明年开春,我也跟着你一起种地! 若是水稻北迁真的可行,你当记首功!” 张异笑笑,有黄和这种大地主愿意吃螃蟹,那自然是极好的。 如果北边真让他把水稻种成功了,他不介意动用龙虎山的关系,给黄家添一笔功劳。 让大明提前在北方种上水稻。 水稻北迁这件事,其实本应该在大明中期完成。 只可惜税收制度上的不合理,让大明百姓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这件事有抵触,加上明中后期地主兼并土地,朝廷上从臣子到百姓都反对这件事。 这才将水稻真正大规模在北方推广这件事,愣是延后到百年以后。 大清出了康熙这个爱种田的皇帝之后,水稻北迁才真正完成。 这件事在张异看来也是一种遗憾,可这种遗憾却可以由他来弥补。 洪武朝,并没有万历时期那种层层的顾忌,朱元璋也有足够的威望将这件事推广成功。 但在这之前,先让黄和种出成果再说! 张异给老朱说了一些细节,老朱都默默记下。 “你说的驴马配种,我也有兴趣! 如果可行,这骡子算得上是一门好生意! 对了,开中法一事,我找到某位贵人提上去了…… 这位贵人对你的方法很有兴趣……” 朱元璋和张异随口聊着,张异也十分满意。 开中法一事他无所谓,可是许多黄和并不重视的东西,才是他在意的。 能够潜移默化的让这世界变好,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对了…… 我也听了关于工部的事,我身后那位大人说过,你要小心! 你这次得罪的可不只有杨宪,此人志大才疏,不足为虑! 但李善长和许多淮西官员一样视你为眼中钉……” 老朱一席话,把张异的好心情都搞没了。 麻蛋! 他也不想将自己暴露在那些贵人面前,可是架不住麻烦自己找上门。 “对了,关于你在工部的事……你跟黄木说的,审计学……” “其实这种事很简单,无非是找一个熟悉算学的人专门用来查账的,叔叔对这个有兴趣? 倒是忘了,您的生意也遍布天下,肯定对这个有兴趣! 不过呀,您也别把这当回事,审计这种制度是好的! 但好的制度,没有执行力一样白搭! 这是世道呀,缺的也不是制度,而是对官员的执行力和控制力…… 就如工部那些人吧,朝廷也不是不管! 可是你没办法监管,才会导致贪腐横行! 这京城都是如此了,往下的地方更混乱了。 就如您的生意一般,您能管得住京城,吴地! 您能管得住其他地方的掌柜?” 朱元璋一想也是这个道理,同意点头。 制度从来不是关键,贪腐本身就是破坏制度的一种行为。 关键是,如何制约贪腐这件事的发生,难道只能靠监管,靠杀? 朱元璋想起以前跟张异聊的那个话题,心生感触: “我还记得你以前说过,朱家的官狗都不当! 其不说你说的对错,我就问你,如果你是皇帝,你该如何解决这个贪腐问题?”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