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教育的本质,刘基认输-《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3/3)页

    刘伯温笑起来,笑得很开心,却丝毫没有因为输了跟张异的比试而恼羞成怒。

    “小道士,这书不是许存仁编的?”

    宋濂,诸位皇子闻言,惊讶万分。

    刘伯温没有理会他们,而是对着皇帝说:

    “臣自负聪明,却被一个小道士给耍了,他激起臣的胜负心,让臣在跟他的比试中尽了一些力!

    可臣独独忘了,身为一个师者,应当为学生做什么?

    师者,传道授业,而臣这本算学课本,只是炫耀自己的学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

    这种自娱自乐的课本,若是拿出去教导我大明学子,当属误人子弟!”

    刘伯温将自己编撰的书从许存仁手中抢过来,直接用力,撕成两半!

    他如此决绝的动作,让在场中人大吃一惊。

    “刘基!”

    “刘夫子!”

    见宋濂,朱标、许存仁等人的模样,刘基笑:

    “诸位朕以为,刘某是那种没有胸怀之人?

    那小道士编撰的课本共十二册,由浅入深,自成体系,其分成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又各自分了等级。

    这种新奇的方式,我初看不以为然,只是后来细细品味其中的内容。

    小学相当于蒙学,为算学启蒙,但它从一年级出发,对应五六岁的孩童,到六年级的,次第分明!

    再到后来的中学,大学,每一份知识都是环环相扣!

    比起刘某炫耀自己的本事,这十几本课本,才称得上是传道授业的教材!

    教书育人之本质,是让学生理解,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小道士的课本做到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好,

    臣不及,臣输的心服口服!”

    刘伯温说文,朝着皇帝跪下。

    宋濂,朱元璋二人对视一眼,朱元璋道:

    “看来,你对张家那孩子的评价比朕还要高!”

    “只说课本里的内容,臣自认为不差,但比起张异这些课本背后的深意,臣不及!

    别的不说,就是这些点点,是什么?

    臣感觉似乎是某种断句的方式!”

    宋濂、朱元璋等人其实也发现了张异此次书写课本的时候,有一些奇怪的标点符号。

    类似的符号,明朝并不流行。

    刘伯温见多识广,隐约从古籍中看到以前似乎也有人使用过这种东西,但终究还是没流传下来。

    “也注意到了,陛下让老夫先别问,许存仁,你知道吗?”

    许存仁一脸懵逼,回:“其实臣也忘了问了!”

    宋濂道:

    “陛下,刘老,许老,你们几个在这里说谜语,却要照顾一下我这个局外人……”

    众人闻言,哈哈大笑。

    许存仁主动站出来给宋濂解释:

    “宋先生你有所不知,这份算学课本,并非老夫所著!

    你也知道老夫哪懂什么算学,最近为了找几个算学老师,我都跑断了腿!

    这课本,其实是我学生,龙虎山嫡传二公子张异的手笔,好让先生知道,其实算学入科举,也是张异提出来的!”

    宋濂闻言,脸色大变。

    他其实也是反对算学入科举的一员,只是皇帝将这件事推动之后,一切已成定局。

    宋濂接受许存仁推动算学入科举,并不等于他喜欢一个道士干涉科举!

    宋父子脸色微妙的变化,朱元璋也收在眼底。

    虽然张异不可避免的,逐渐出现在应天府的舞台世上,但龙虎山的底色和那些士大夫对龙虎山的偏见,似乎并未改变。

    许存仁知道这件事也瞒不住,只能为自己找补:

    “其实我这弟子一开始也不想,不过老夫实在拿不出让陛下满意的方案,陛下否了我的奏疏,我硬着头皮将那孩子的东西交出来,却不想陛下直接过了!

    后来刘夫子知道之后,也和张异有过一些过往!

    所以才有了这次课本的比试!”

    许存仁又将刘伯温和张异的比试简单说了一下,宋濂才恍然大悟。

    所以说,这次的比试,就是早有预谋的。

    张异,宋濂也听过这个孩子的事,

    张正常第一次来京城,被皇帝剥夺天师位,这孩子被留在应天府,为皇帝诵经祈福。

    当时京城流传,张正常流放了此子,可见此子在龙虎山不受待见。

    也有说法,是陛下留下张异,为人质!

    后来龙虎山献上祥瑞,传种痘法,陛下龙颜大悦。

    除了赏赐张正常之外,皇帝也给了那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显然陛下对那孩子的期许,是读书人……

    这样看来,他也未必能算到道门那边。

    想到此处,宋濂也勉强接受了科举被一个道士改变的难堪局面。

    “十天之内,能编撰出这份教材,微臣其实不太信!”

    宋濂想了一下,说出自己的看法。

    许存仁,刘伯温沉默,其实他们也不太信。

    毕竟一个人能单独编写出一本教材已经够可以了,十几本,有些过分!

    只有朱元璋父子大概明白怎么回事,张异这套教材,大概也是来自于遥远的未来。

    一年级,二年级,这种教育的方法,似乎有很多借鉴之处。

    朱元璋已经准备找个时间,去见见张异。

    不过,老朱也发愁。

    是金子终究藏不住,张异那小子的道观去的人越来越多了。

    以后要见他,恐怕得把他叫到家里才行!

    “陛下,难道您不想见见那个孩子?”

    刘伯温问道!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