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融化-《徐徐诱之》


    第(1/3)页

    第19章  融化

    时光荏苒,奉天的秋天,比短得一闪而过的春天要长不少,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虎头离开时是初秋,而现在已经到了麦穗金黄、枫叶红透的深秋时节。

    这一天奉九刚从小西关教堂跟林神父学外语回来,媚兰刚巧打来电话,约奉九去离奉天一百多公里的盘山县看丹顶鹤。

    媚兰这阵子正对摄影术感兴趣,早听说盘山县的鸟儿成千上万,到了十月份越冬南迁前极为壮观,不禁心痒;而且她暑假里刚刚跟某人学会了开车,于是放胆邀请奉九前往。

    主管奉九日常生活的一向是大哥唐奉先,刚开始并不同意,因为这次没有其他大人跟着,生怕有个什么闪失,但在听说父亲已把最得力的侍卫卫镧借出后,便同意了。

    原本奉九、媚兰再加上文秀薇和郑漓的四人小团体,在中学毕业后,升学的升学,要嫁人的嫁人,再也凑不齐了。

    奉九想通过跟宁铮协商解除婚约的企图已然宣告失败,对着软硬不吃的宁三,奉九已无话可说,有时也不免苦中作乐,自我调侃着类似“都怪故去的母亲一不留神就把自己生得如此美若天仙,看看,招祸了不是?军阀恶势力都来抢亲了”之类的话。

    她自己在那儿摆着一副与平时活泼跳脱极不相配的怨妇样儿,还不觉得什么,只是听了这话的媚兰:“……”。

    奉灵:“……”。

    等到了九月份,大概是觉得婚约已稳,由宁铮提议,两家一通气儿,于是《奉天日报》专登各种启事的版面上不那么引人注目的一个小小角落,刊载了宁家三子宁铮与唐家六女唐奉九的订婚启事。

    婚约一公开,委实震了不少人,连远在北平和上海,已然开始大学生活的文秀薇和郑漓这两个闺蜜都纷纷写信来打探消息,在信中,她们先不约而同地痴了一会儿宁铮的美姿容后,都后知后觉地替奉九操起心来。

    这几个家世良好的女学生之所以能相处融洽,自然是因为在很多事情上见识相近,比如在婚姻观上,都觉得不要嫁入什么等级森严或过于庞大的名门贵胄家为好:规矩大,人际关系特别是妯娌关系会非常复杂,不好适应。

    人生就这么短短几十年,她们都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更幸运的是父辈普遍开明,没想着拿女儿去做交易,更不用象这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中国女性一样,为了“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而结婚,所以说不管哪个年代,女子如果自身财力雄厚,衣食无忧,那么如果不是为了爱情而把自己陷到明显不如未婚状态的已婚妇女的生活里去,那就太可悲了。

    就像现在,文秀薇顺利进入以招收南方港口城市富商和教会人员子弟的燕京大学,郑漓也考进上海的复旦大学,用郑漓在信里欣喜若狂的话说,就是离她放在心尖上的春山哥哥又近了,因为春山也是复旦的,不过是肄业,并且常年在上海拍电影。

    她们都表达了对奉九无法实现读哈佛的愿望的惋惜,奉九倒是没那么悲观,她总觉得自己和宁铮的婚姻不见得长远,未来到底如何,很难说准,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不过媚兰最近好象有什么事情瞒着大家不肯说出来,既不升学也不嫁人,就这么拖着,媚兰的父亲对她宝贝有加,自是别无二话,倒是让奉九从刚开始只是模模糊糊的猜想,到现在心里渐渐笃定了一件事……她决定等找个机会就问个明白,恰好,机会就这么来了。

    媚兰带着自己的侍女落锦和乌家侍卫乌蔚然,奉九带着秋声和卫镧一道出发了,他们先乘坐火车到了盘山县,又在火车站上了乌家和唐家前来迎接的听差的汽车。

    一行人先到了媚兰家在这的别业,其实奉天很多现如今有头有脸的人也都是从这儿走出去的,祖屋祖业在此,乌家也不例;而宁老帅的老家也在离此不远的海城县。

    到了别业,稍微吃了点东西,媚兰和奉九就开车出发了,一路向南。

    这是一辆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她们俩分别坐在正副驾驶座上,后面坐着乌蔚然和卫镧,秋声和落锦及其他人则坐在另一辆汽车上。媚兰专心致志地开着车,动作很是娴熟,几乎看不出是个新手,其实这个年代的车也好开,因为路上基本没人没车,只要知道踩刹车踩油门,还有就是不至于越开越歪掉到一旁的沟里,都没有问题。

    卫镧和乌蔚然坐在后面看了一会,觉得乌小姐的车开得不错,就放了心,于是媚兰停了车,他们下去后,到后面的另一辆奔驰车上去了,卫镧有点兴奋地接手了乌家司机的位置,一心一意体会起这部从未开过的德国汽车的感觉来了。

    奉九捅捅媚兰,“小丫头,从实招来,是不是有情况?”

    媚兰偷笑了一下,又故意板着脸说:“没大没小,好歹我是你大姐呢。”媚兰大奉九十天,这可是她经常拿来说嘴引以为傲的大事儿。

    奉九不讲理地反驳她:“谁家大姐比妹妹矮一头啊?快说,是不是跟吉军团长?”

    吉松龄就是那次她跟宁铮在大观园茶社谈判时宁铮带去的下属,因为媚兰也陪她一同前去给她壮胆,所以因缘际会,媚兰和吉松龄也相识了。

    从此以后,媚兰总是一副春上眉梢的样儿,时不时的吉松龄的名字就会溜出来,要不然奉九也不会知道吉松龄已升任了宁军第四军军团长。奉九早看出来这妮子动心了。

    她不依不饶地追问,那还升学不了?媚兰只是笑而不语,过了一会儿问奉九,自己的车开得怎么样?奉九真心实意地说,就一个新手而言,优秀;媚兰于是得意地说,那是,名师出高徒嘛。

    ……哦,原来如此。

    此时,车子已开到了那片壮观的湿地附近,同时这里也是奉天省人的母亲河——巨流河的入海口。

    他们下了车,都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

    南边,目之所及,到处都是大捧大捧的红色碱蓬草形成的红海滩,此时海水已褪去,露出一丛丛一簇簇的,有着红宝石般鲜艳的颜色,简直像海里的红珊瑚一样,形成了夺目耀眼的红海滩。

    北面,则是浩瀚无边的芦苇荡。

    东边,是广袤无垠的稻田。其间星星落落的,是加在一起足有十数万只的丹顶鹤、绿头鸭、黑嘴鸥及其他水鸟,蔚为壮观。

    此时,正是中国北方最美的秋季——鲜红欲滴的红海滩,一块块长条状的金黄色稻田,间杂着一洼洼的碧水;资蓝色深邃的天空,一团团般的白云,浅金色的芦苇荡随风起舞,间或有一两只美丽的丹顶鹤一飞冲天,如斯美景,看在奉九的眼里,不禁点点头,这可真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这个时节,稻米成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洒下稻粒,田畦里见缝插针地养着大名鼎鼎的飞蟹,十月里最为肥美,而这稻谷打下来的大米,正是奉九她们从小吃到大的香软润甜的蟹田大米。

    一畦飞蟹密,十里稻香,每年这个时间,都会吸引很多人专门来观赏。

    奉九她们赏了半天景,下人又从汽车里拿来钓竿,邀请他们去蟹田里钓螃蟹。大家都坐着小板凳,钓了好一会儿,奉九钓上来五只,媚兰四只,秋声、落锦各两只,两位侍卫到底能干,各钓上来十只,奉九说这东西不宜多吃,还是放回去一些吧,大家都赞同,随即七手八脚地把剩下的螃蟹放进一个竹篓里,兴高采烈地决定晚上就吃它们了。

    媚兰走到一旁跟在稻田里劳作的老百姓唠嗑,没一会儿过来,叹息一声,“这碱蓬草不但好看,居然还能救命呢。”她刚刚听当地老百姓说这东西还能吃,赶上饥荒年,把碱蓬草剁碎了混上玉米面上锅蒸做成红草馍馍充饥。

    盘山县虽号称说的也是东北官话,可奉天人听起盘山土话来还是稍嫌费劲,用奉九的话说,“有股海蛎子味儿”。不过,“我们奉天这地界儿差异不算大,听说要是在江西和福建,一个村儿就能有一种方言。”

    此时已是下午,大家也都有些累了,于是又浩浩荡荡地回到了乌家别业。

    院子里的大水盆里扑腾着十几只刚钓回来的飞蟹,都到了这步田地了,还不忘好勇斗狠,丢螯卸足也毫不退缩。

    奉九轻叹:“这打成一团的,都是公蟹吧?”

    别业里的仆人赶紧走上来,睃着眼审视一番,笑了:“唐小姐怎么知道?”

    奉九一笑,自然界里,只有公的才这么爱为了抢地盘而争斗不休,哪怕死到临头。

    媚兰和奉九坐在饭桌旁,秋声、落锦和卫镧他们桌上一大盘肥美的公蟹母蟹,黄满膏肥。主人用餐,自然不能只有螃蟹,还有同样鲜美的虾爬子和鲅鱼馅儿饺子、铁锅咸鱼饼子、凉拌蛤蜊、清蒸牙片鱼,整个一海河鲜大宴。

    媚兰兴致勃勃地动手敲蟹腿,奉九懒懒地不动,抄着手道:“一切需要我费劲才能吃到的吃食,我都不爱。”媚兰擦了把手,把带着腥味儿的手伸到她脸上,恶狠狠地拧了一把,“懒死你得了!”

    一旁乌家下人忍着笑,还是给奉九连敲带掰地弄了一盘子蟹肉,奉九蘸了驱寒凉的陈醋姜汁,这才眉眼笑地吃下了。

    第二天,她们去爬山,盘山海拔不高,只有五百多米,正适合不大爱爬山的奉九,她们慢悠悠地上山,一路闲聊,四下张望,欣赏着红叶黄、层次丰富的美妙秋景,路边有林檎果树,她们摘了几个挂在压得弯弯的枝头的野林檎果,红彤彤的很是爱人;下山后,她们走进层林尽染的山涧,看到了一条细细的山泉从最高峰流淌下来,一人捧着尝了尝,甘甜清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