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苏童叹了口气道:“张潮年纪不大啊,日子也顺风顺水的,怎么就想到这么多阴暗的东西。” 余华也道:“是啊。并不是只有在特殊年代才会产生那些极端的人性异化,在一个看似平静,甚至十分繁荣的社会当中,同样会滋生出极端的人性异化。” 苏童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瞥了余华一眼,问道:“有想法了?” 余华点点头,没有隐瞒,直接答道:“有。我和张潮说了,学校这边的事情一忙完就去深圳。他说在深圳给我留了房子,去了就住那儿。” 苏童闻言呵呵笑道:“那介不介意多一个室友?” …… “怪不得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杨本质上其实和茨威格原著的女人一样,都是为了内心对某种情感的向往,可以奋不顾身的。” “所以我有一个可怕的猜想……” “什么猜想?” “虽然里没有写出来,但我觉得如果小杨当时不是卖掉了一颗肾的话,他会同意把一颗肾捐给那个所谓的弟弟,来换取新家庭接纳自己。 对,他一定会这么做!” “……卧槽,你比张潮还狠!我刀呢?” “所以张潮其实还是对小杨手下留情了。你想想看,他给弟弟捐了一颗肾,真的就能融入新家庭了?一开始可能对他客气吧,但是久了以后呢? 小杨没文化、没技术,捐了肾以后连身体也不行了。没看那个男人的表现吗?一家子势利眼。” “……别说了别说了,我不想听……” “所以张潮其实对小杨已经手下留情了。” 发表后的第二天,大家终于从张潮发的刀子里缓过来了,开始从不同角度认真审视这篇。 与《最后一课》的主题相对单纯不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呈现了十分多元化的主题表达,几乎让所有读者都充满了探讨的欲望。 从未来社会的高度物质化,到“日结工”这种打工方式的合理性,再到亲情之间的辨证——那位“妈妈”,毕竟也是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啊——虽然她想要牺牲的是另一个儿子。 但是两个月内,连续被张潮捅了两刀的广大读者只想送给张潮一句话: 写得很好,以后别写了! 张潮则笑纳了这份“祝福”,并且很快送给读者一份“大礼”。 第(3/3)页